为什么心理科就诊很少诊断人格障碍?
在我的工作中,一些来访会符合某种人格障碍的特征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医院中得到诊断。在很多的督导中也会发现人格障碍并没在医生的医疗诊断中体现。
所以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人格诊断并非是精神科精神疾病诊断序列中的分类,或者是心理工作者在故弄玄虚。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我有话说。
其实在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中,人格障碍的诊断较少,并非意味着其实际发生率低,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 诊断标准严格且复杂
人格障碍的核心是“长期、稳定且适应不良的人格模式”,需满足“持续多年(通常成年后)、广泛影响社交/职业功能”等条件。很多患者的问题可能仅达到“人格特质偏差”(未达障碍程度),或与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重叠,医生更倾向于先诊断更明显的症状性障碍。
2. 患者就诊动机与问题焦点
多数人就诊是因“近期明显的痛苦”(如情绪崩溃、失眠),而非“长期的人格模式问题”。医生会优先处理当前最困扰患者的症状,而非深入挖掘人格层面的问题。
3. 诊断的敏感性与病耻感
“人格障碍”标签可能让患者感到被贬低(如认为自己“性格有缺陷”),甚至抵触治疗。医生为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可能避免轻易下此诊断,而是用更温和的表述(如“人际关系困扰”)沟通。
4. 共病情况下的优先诊断
人格障碍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共病。临床中通常优先诊断“症状更急性、更易干预”的疾病(如抑郁症),而将人格障碍作为“基础问题”辅助理解。
5. 治疗方案的局限性
人格障碍的治疗缺乏针对性强的标准化方案,其核心是长期形成的稳定人格模式,治疗需结合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甚至长期药物辅助(针对伴随的情绪/冲动问题),但没有像抗生素治疗感染那样“立竿见影、目标明确”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即使诊断了人格障碍,也可能面临“无法快速缓解痛苦”“治疗周期长且效果不确定”的现实。相比之下,焦虑、抑郁等症状性障碍有明确的药物和短期干预手段,治疗反馈更直接。因此,门诊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先处理有明确治疗路径的问题,变相减少了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动力。
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长期观察、综合评估,且受临床情境、患者感受、治疗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造成在医疗系统较少诊断。
事实上在我的临床工作中即使知道,我也会侧面提醒,但是不会下诊断。
- 下一篇:没有了
- 上一篇:精神分裂症:了解症状与表现,打破误解与偏见-广州花都治疗精神分裂医院